在爱与秩序下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蓝迪线上育儿沙龙
“爱与秩序下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讲座主题:爱与秩序下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框架:
1.入园现状入手(借助绘本和教育动画内容)
2.儿童交往能力?
3.父母该做些什么?
亲们,下午好!
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分享:爱与秩序下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开始之前,问亲们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有好朋友吗?你知道孩子好朋友的名字吗?这个问题与您平时的引导很直接的关系,你的关注点直接影响着孩子。大家先想一想。
为什么会强调交往能力?首先来看看两位心理学家的观点,家长必须引起重视。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
孩子交往能力发展好,家长自然开心,可是毕竟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孩子的表现总有家长不如意的时候,先来看看一位家长的困惑: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家长的困惑:
“我的女儿平常在家时行为举止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胆怯退缩,不敢说话,躲在角落里。在幼儿园里,她从来不主动与小伙伴说话,也不与小伙伴玩。活动中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说话声音像蚊子一样,课余时间不出教室,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敢动。最近,女儿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很不情愿上幼儿园,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下降。我真不知该如何才好。”
这位家长的描述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发生,看完这个描述,您的感受是什么?
是否先做到接纳孩子的表现。
其实,跟人说话是一种交往方式,听人说话也是一种交往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爱主动找朋友玩,或在小朋友中夸夸其谈,或者一直乐于充当领导者,很多孩子天性敏感羞涩,比较慢热,强迫这样的孩子去跟别的孩子“打成一团”,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更加紧张退缩。
接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请先建立这样的价值观念,如果你总是想着解决问题,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认为孩子存在问题。你的言行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会更不自信。
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案例:
院子里有3个孩子正在玩奥特曼的游戏。4岁的松松也想跟他们一起玩,可明显这3个孩子并不希望多来一个队员。其中一个说:“你不会玩!”妈妈想带松松离开,可是松松舍不得走。
那3个孩子的游戏正如火如荼,加入新来的孩子意味着“打扰”。所以他们表现出“排斥,不耐烦”,是很自然的,并不带有成人理解的“羞辱”。只要被拒绝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沮丧难过,就说明孩子并没有受到伤害。 如果家长气呼呼地拉开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绪”强加给孩子。
对松松来说,他可以选择立刻离开,或者等待机会。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应才是立刻离开。而选择留下来的孩子,说明他的内心够强大。
我们来看看松松是怎么办的。松松站在3个男孩中的“头目”身边,不吭声,但在等待加入的机会。过了一会,“大古队长”随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电脑!看看怪兽在哪里!”松松立刻假装敲键盘,然后汇报说:“怪兽在A地区!”“冲啊……”胜利队队员们,包括松松,都向“A地区”冲了过去……
这是松松这类孩子的交往方式。其实同样一个场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交往方式:
父母需要做些什么:
1.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用欣赏的方式看待成长中的孩子。
这是首要的,如果价值观念都没有树立好,在怎么解决问题,也是徒劳,因为你的观念直接影响你的行为。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人业互择理论,一个人的性格,兴趣与他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如果性格与职业相匹配,他在工作中更有价值感和幸福感,自然会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