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成长中行为现象之“说谎”
蓝迪线上育儿沙龙
“破解孩子成长中行为现象之说谎”
讲座主题:破解孩子成长中行为现象之“说谎”
蓝迪的爸爸妈妈们,下午好
相约周二,蓝迪线上分享时间。做智慧父母,成就孩子健康成长!
今日主题:破解孩子成长中行为现象之“说谎”。
为什么会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因为很多时候大部分父母第一次听到从孩子口中说出和事实不相符的话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会‘说谎’了呢?从哪里学的?”紧接着,怒气冲冲地质问孩子。
父母之所以会着急,无法接受孩子的说谎行为,是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宝贝诚实,待人真诚,在人品上能够做得正,不能出现偏差。毕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不能疏忽。
对于孩子的任何行为表现都不要以孩子的道德层面挂钩,因为每个阶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类型的行为, 通过一个实验,我们更容易理解。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测试1200名2岁至16岁儿童。年龄偏小的受试儿童被带进装有隐蔽摄像头的房间坐下,他们身后放着一个毛绒玩具。随后研究人员找借口离开,孩子们被要求不允许在这期间转身偷看。结果,摄像头“抓到”90%的受试儿童犯规。不过,当被问起是否回头时,这些孩子几乎全部矢口否认。
研究还显示,儿童说谎情况随年龄增长变化。两岁时,20%的儿童会说谎,3岁时这一数字达到50%,4岁时接近90%,12岁时,这一曲线达到顶峰,几乎每个孩子都说谎。16岁时,说谎人数回落到70%。
或许有的父母会问,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说谎“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曾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
案例一:鱼缸不是我打碎的--害怕受到惩罚。
任何时候都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如果您的孩子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先关注孩子的安全。如宝贝,是不是吓到了,伤到你了吗?来妈妈看看。先给孩子情绪上的安抚,因为那个时候孩子是真的吓到了,您觉得呢?如果我们再加以斥责或者打骂,孩子的内疚感就会慢慢减少,也减少了责任意识,因为妈妈批评我了,我受到惩罚了。如果下次出现类似情况,也会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受了批评就没事了。
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妈妈和宝贝一起收拾垃圾。如宝贝我们一起收拾一下吧,你帮妈妈把扫帚拿过来,把这个先收起来。在大人收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说,在玩的过程中怎样不会碰到呢?眼睛要看着点,绕着走,你觉得呢!即使孩子不回答也没有关系。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切记:把说谎与”坏孩子“等同起来。
案例二:现实与想象的混淆。
星期天爸爸带宝贝到动物园。动物园可真好玩,狮子、河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宝贝眼花缭乱。咦?为什么动物和人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白天鹅长着丰满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如果大象长了翅膀,它这么大块头就能带着我飞回家了。回到家后,宝贝自豪地告诉妈妈:“是大象带我飞回来的。”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方式?
2、3岁左右的孩子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想象力也异常丰富。长着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样大的冰箱,诸如此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极为常见。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现实。此时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父母这样回应:
--哇,是吗?太神奇了。快给妈妈说一说。妈妈也想听一听。宝贝在说的过程中,并给宝宝积极的回应。
在蓝迪2-3岁5月内容设计了”我给妈妈讲故事“内容,当蓝迪说自己去大森林里探险时,妈妈是处于好奇和惊喜,激发孩子说出来,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在发展。妈妈总是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宝贝敢于表达一切。
案例三:替代型心理变化。
宝贝上幼儿园,有一天开心的回到家说,老师表扬我了。妈妈很很开心,第二天送宝贝去幼儿园,从老师那里才知道,孩子说的那件事根本不存在。老师是表扬了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收拾玩具。弄的妈妈很没面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词语: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当孩子看到了别的小朋友因收拾玩具而受到表扬,当自己也收拾玩具时,也会认为受到了表扬,这就会出现替代性强化行为。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说谎,进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伤害。
在心理成长上,父母更要把握4~6岁宝贝的心理发展特点。4-6岁的孩子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是孩子的主动性敏感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家长的鼓励,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家长讥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行为,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他们会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案例四:受大人影响
这点不用多说,相信很好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大人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总结:
1.先倾听孩子说什么,把评价和质疑收起来;
2.记住孩子比花瓶,杯子重要;
3.父母是引导者,启发者,不是评价者。
4.当孩子做错事时,他们也在受着内心上的惩罚,父母更多的是接纳和引导,让孩子学会包容;
5.记住孩子的成长经历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大人需要给孩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