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源病,母亲爱孩子,也能让他得病!
母亲爱孩子,难道也能让他得病吗?其实,“母源病”是当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颇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它恰恰是由母亲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不当引起的,许多父母还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比如:患儿心理高度不稳定,任性冲动,缺乏自制自控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难以培育;患儿明显地以自我为中心,身心脆弱,日后容易诱发诸多不良行为;孩子心理发育受阻碍,更严重的是出现社会适应困难和较严重的学习障碍。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过分依恋型
孩子一刻也离不开妈妈,整天依附在妈妈身边。他只要看不见妈妈马上就大哭大闹,撒娇任性,为所欲为,甚至乱打乱摔玩具,直到见到妈妈后才肯罢休。有的幼儿在睡觉时一定要与妈妈同床同被,入睡前必须有母亲抚摩,连哄带骗才行,而对其他人,甚至对父亲也不喜欢不搭理。要是有人教育批评他,会表现得非常任性,甚至暴怒,只有得到母亲的哄劝,情绪才能平复。这种幼儿一般性格怯懦,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对日后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会产生长远地不良影响。
刻板育儿型
孩子是依赖育儿技术长大的,不懂得感情的交流和表达。有位母亲带1岁半的婴儿来医院就诊,她对孩子的饮食习惯、摄入的热量、睡眠状况、体重指数、如何鉴别风疹与急疹等都了如指掌,还列举出一大堆她视为“宝典”的育儿书籍的名称,并不断夸奖自己的宝宝特别老实,带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孩子面部表情毫无变化,既不看母亲,也不环顾四周,当你呼唤他的小名时,他也毫无反应,像木头似的无动于衷。这个1岁半的婴儿已经显示出语言迟缓或自闭症的初期征兆。
究其发病原因,就是这个妈妈只知道按照书上的指示去照顾孩子,却不知道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母子之间丰富多采的情感交流,是去抚摩孩子,与孩子嬉戏,对着他讲话,让他体会到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无微不至的母爱。若要想使宝宝身心健康地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刻板地照书本育儿,遇到问题可以翻一翻育儿书籍及相关资料,最关键的是妈妈自然流露出的对宝宝的无限关怀与爱护。
养育放弃型
孩子被母亲忽视,感到孤独无依靠,容易患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竞争的压力,许多女人像男人一样地在职场上打拼。有些女性过度地钟情于事业和名利,有可能丧失育儿的热情,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养育。
一个6岁的幼儿有严重的哮喘,母亲带他到医院求治,大夫要求这位母亲能坚持带孩子来治疗,可是这位母亲总是强调手头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未能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规范的治疗,以至于孩子的病情反复发作,喘憋越来越重,不能像正常儿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也不可能坚持将来的学业,将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长期的伤害。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则是母亲嫌带孩子麻烦,希望能轻松地养育宝宝,更希望能轻松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母亲并不介意小孩子离开自己,或把未满周岁的宝宝交给保姆,或是把不满3岁的小孩送到托儿所里少加关心,更多地就是交给自己的父母。这种几乎处于放任状态的育儿方式,除了会引起孩子身体疾病之外,也会使从小生活在“孤独”气氛中的孩子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母源病产生的原因是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过”与“不及”的养育都是导致母源病的“病菌”。
“母源病”的治疗方法就是父母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指导、教育、亲近和身体力行地养育孩子。
●“母源病”如果已严重到难以教育和纠正时,有些专家建议暂时把孩子寄养到亲友家里生活一段时间(一般半年左右),直至孩子心理行为有所纠正后再重返家庭。因为幼儿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可塑性,经过一段时间改换环境条件,他们就会慢慢改变过来。当然这种方法是否妥当,也是值得商榷的。
●立即停止高度溺爱或不理不睬的不良家庭教养方式,采用正确的养育方式,也就是说要“爱在心上”,不要“爱在面上”。必须适当地关照与适度地放任他们。但是适度到何种程度呢?专家认为,母亲在育儿时,应按照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和规律来抚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爱而不溺爱,关心孩子的心理重于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这样可以避免患母源病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