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中隐藏的那些探索机会
某天,一个小男孩来我家做客。据说这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于是,我拿出颜料、画-笔、纸张,用一个杯-子接了水做笔洗,一个碟子当调色盘,在桌子上铺开纸,招待我的小客人。看到这些从未用过的绘画-材料,小男孩跃跃欲试,显得非常激动。
“你给阿姨画-辆小汽车吧!”看到小男孩拿起笔,他妈妈很想让孩子表现一把。
小男孩像没有听到妈妈的话,自顾自蘸了颜料,在纸上涂抹起来。
“这些水是干吗的?”小男孩涂了一会儿,抬起头看着我。
“画家画画-的时候会用它来稀释颜料,洗笔。你要觉得颜料太浓,可以在里面蘸点水。不想要哪种颜料了,也可以在里面把笔洗干净。你想怎么用它,也可以自己尝试呀!”
小男孩将蘸满颜料的笔伸进杯子里,涮了起来。看到杯子里的水变了颜色,小家伙两眼放光。接着,他用在杯-子里涮过的笔在纸上画-起了圈圈。
“别瞎画-。你好好给阿姨画-一幅画-。”他妈妈又在提醒。小男孩依然置若罔闻,继续在纸上同一个位置专注地画-着圈圈。纸张被画-笔浸湿,软化,然后破裂,颜料涂在了桌面上。
“你看看,你都把纸弄破了。桌子也弄脏了。再这样,不让你玩了。”他妈妈有点急了。
“没关系,待会儿拿抹布擦擦就好。”我鼓励小男孩继续。
小男孩又蘸了颜料,先在杯-子里洗洗,然后在纸上换个位置继续画-圈圈,直到纸张被磨透,颜料涂到桌面上。画-了几个圈圈之后,小男孩换了一种颜料,继续在纸上涂抹。因为控制不好小手的力度,小男孩手中的笔抖了一下,颜料涂在了他画-好的某个圈圈上。于是,两种颜料混合,产生了变化。
“变色了!变色了!阿姨,你快看!”小男孩欢呼起来。
“呀,真的!”我立刻回应小男孩,显得很“惊讶”,仿佛第一次知道两种颜色混到一起竟然会变色。
看到这个变色的现象,小男孩游戏的方向转换,不再专注于画-圈圈,而是专注于玩颜料——将各种颜料涂抹在纸上,然后在杯-子里洗笔,再蘸另一种颜料,继续。
“水的颜色也变了。”小男孩看着我,无比兴奋:“阿姨你看,这边的颜色跟那边的颜色还不一样呢。”原-来是杯-壁形成的阴影作怪,使杯-子里的颜色有了深浅的错觉。小家伙观察真够细致的。
“你观察得可真细致。我也奇怪呀,为什么这两边的颜色不一样呢?”
小男孩凝神思考,没有找到答案。
我把杯-子挪过来一点,“好奇”地看着,故意让杯-子转动了一下。小男孩一直盯着杯-子,没有观察到这种变化。于是,我将杯-子倾斜着,拿到小男孩眼前。
“阿姨,你看,这个浅颜色的变大了。”他终于看到了变化。我向他竖了下大拇指,夸奖他一下。然后,我拿着杯-子,加大倾斜的角度,直到阴影完全消失。
“现在颜色一样了。”
我让倾斜的角度小一点,他立刻发现又有了深浅不一的两种颜色。我往另一个方向倾斜的角度更大些。“现在黑色变多了。”小男孩兴奋地报告。
“是的,我也看到了。”我继续移动杯-子,跟小男孩一起观察这种变化。
“阿姨,我知道了,是因为窗户。”小男孩悟到这种变化与位置有关系了。不过,他还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在哪里。
“那我们离开窗户,到书房试试吧。”我们端着杯-子进了书房,把头顶的灯打开。这下,杯-子里的颜色均匀了。小男孩看了看,若有所思:“是灯。”
“有可能。我们再试试别的吧!”我又给他找来手电筒、蜡烛、台灯,让他一一尝试。在玩遍了这些与光相关的游戏之后,小男孩隐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玩的过程中,小男孩总结了以下规律:
★两种颜色混到一起会变色;
★好多颜料混到一起,颜色就不漂亮了;
★水加多了,颜色就淡-;
★不加水,颜色就“高”(他的意思是指颜料会堆积在纸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厚度);
★在一个地方画-多了,纸就破了,加水越多,破得越快;
★等先画-好的干了,再换颜色画-,就不会变色,会把原来的颜色变没(原来的颜色被遮盖)。
多亏这个孩子执拗,不听从妈妈的指令,他才有了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发现这么多有趣的事实。若他是个典型的“乖孩子”,就会服从妈妈的指令,乖乖地给我画-一辆车,或者别的什么,后续的一切又怎么可能发生呢?孩子又怎么可能如此享受这个活动,并从这个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呢?
对孩子来说,让他以自己为主体去发现这一切,比我们直接告知他结果要意义重大得多。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探究因果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诸多的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锻炼,最重要的是,他从这个游戏当中得到了乐趣,获得了成就感,这才是推动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当孩子表现得很执拗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何不给他一个尝试的机会,再根据孩子的反应,适时介入,外加一点点助力,让他的自主学习得以深化呢?
作者简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网站、育儿会所创办人;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帮助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曾出版畅销书:《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上幼儿园不用愁》等,深受父母喜爱。